談到防曬劑,在日光毒辣的台灣,早已是每位追求美白的女孩出門前必塗抹的美妝產品,同時也造就了廣大的需求市場。
太陽光中含有強烈的高能紫外光線,其強度約占總光強度的6~8%,其中紫外線根據波長的不同,可以分成UVA、UVB與UVC,而這些高能紫外線除了會使高分子材料劣化(點我了解光老化防治-紫外線吸收劑),也會使我們的肌膚受到嚴重損傷。根據統計,高達80%的皮膚老化原因是來自於光老化。其中,UVA(320~400nm)可以穿透皮膚表皮到達真皮與皮下組織,造成皮膚粗糙、增厚、色素沉澱、皺紋等,而UVB也同時會傷害皮膚表皮層,產生紅斑與黑色素。為防止紫外線造成的傷害,各類型防曬產品早已是戶外美妝的主角。
防曬劑基本可以分為「物理防曬」與「化學防曬」,前者利用添加於乳液中的無機奈米顆粒(TiO2與ZnO),藉由塗布方式在肌膚表面形成一個防曬層,利用奈米顆粒反射或散射紫外光線而達到保護效果;化學防曬則是利用有機化學結構為主的紫外線吸收劑,將高能量紫外光吸收並轉為無害的熱能。一般而言,化學防曬劑無法完全吸收紫外光線,相較之下物理防曬的效果更好,然而塗佈防曬劑時,是難以形成均勻的表面塗層,故目前市場上主流的防曬配方皆是混合物理防曬劑與化學防曬劑,以達到更全面的防護效果。
化學防曬劑主成分即是紫外線吸收劑,常見下列幾種化學結構類型。
1. 對氨基苯甲酸(4-Aminobenzoic acid, PABA):添加量約8~10%,易氧化變色而產生自由基,引起皮膚過敏反應。
2. 水楊酸酯(Methyl Salicylate):添加量5~15%,因水楊酸可能引起接觸性皮膚炎,因此有大量使用的疑慮,目前市面上僅主要用octisalate (UV-5018)與homosalate (UV-5069)。
3. 肉桂酸酯型(Cinnamate):添加量7~15%,化學結構穩定,目前市場使用量最大,如OMC(UV-3088)。
4. 樟腦類:添加量4%,結構穩定,但尚未獲得美國FDA認可。如4-MBC(UV-5000)
5. 二苯甲酮(Benzophenone):添加量5~10%,同時吸收UVA與UVB。如BP-3(UV-9)與BP-4(UV-284)。
6. 鄰氨基苯甲酸酯(Methyl p-aminobenzoate):添加量5%,主要吸收UVA區段波長,美國FDA認可但尚未被歐盟EEC認可。
7. 二苯甲酰甲烷(Avobenzone):添加量5~10%,主要吸收UVA區段波長,化學結構穩定且強效。如UV-1789(點我了解更多UV-1789)。
8. 其他:另外也有氰雙苯丙烯酸乙己酯類(Cyanodiphenyl Acrylate)結構被應用於作為化學放曬劑主成分,如UV-5039(點我了解更多UV-5039)。
主流防曬劑配方為物理與化學方法雙管齊下,其中化學防曬就需要特殊的化學物質作為紫外線吸收劑。